3D-SPI 锡膏检测:定义、原理、作用及流程
在 SMT生产流程中,锡膏印刷是决定焊接质量的关键环节,而3D-SPI (Solder Paste Inspection) 则是印刷后对锡膏质量进行精准检测的核心工艺,是保障后续焊接良率的 “把关环节”。以下从定义、原理、作用及流程四方面详细说明:
一、SPI 锡膏检测的定义
SPI 锡膏检测是指通过光学检测设备,对 PCB上印刷后的锡膏进行三维或二维参数测量,比对预设标准,判定锡膏印刷是否存在缺陷(如少锡、多锡、偏移、桥连等)的自动化检测技术。
它是 SMT 生产中 “锡膏印刷→SPI 检测→元器件贴装” 流程的中间质量控制点,能在焊接前及时发现印刷问题,避免缺陷流入后续工序。
二、SPI 锡膏检测的主要原理
SPI 的核心原理是光学成像与三维重建技术,目前主流为 3D SPI(相比传统 2D SPI 更精准),具体过程如下:
1、光学扫描:
设备通过投影模块(如激光线、条纹光或多频光栅)向 PCB 印刷面投射结构化光,同时通过高分辨率相机(多视角)捕捉锡膏表面的反射光 / 散射光信号。
2、三维重建:
利用 “三角测量法” 计算锡膏的三维形态:投射光在锡膏表面形成畸变条纹,相机捕捉畸变图像后,通过算法分析条纹偏移量,换算出锡膏的高度、体积、表面积等三维参数(2D SPI 仅能通过灰度值检测面积,无法判断高度和体积,已逐渐被 3D 替代)。
3、数据比对:
将实测的三维参数(如锡膏体积、高度、面积、偏移量、桥连间距等)与预设的标准模板(根据 PCB 设计的焊盘参数设定)对比,超出公差范围即判定为缺陷。
三、SPI 锡膏检测的作用
SPI 是 SMT 质量控制的 “核心防线”,主要作用包括:
1、及时拦截印刷缺陷:
精准识别少锡(体积不足)、多锡(体积超标)、偏移(位置偏差)、桥连(相邻焊盘锡膏连通)、针孔(锡膏表面孔洞)等缺陷,避免这些问题导致后续焊接不良(如虚焊、假焊、短路)。
2、提升生产良率与效率:
相比人工抽检(效率低、漏检率高),SPI 可 100% 全检,缺陷检出率达 99% 以上,减少因印刷问题导致的批量返工,降低物料浪费和工时成本。
3、优化印刷工艺参数:
通过统计缺陷类型(如某批次多锡占比高)和分布规律(如某区域偏移频繁),反向指导锡膏印刷参数调整(如刮刀压力、速度、钢网开孔尺寸),持续改进工艺稳定性。
4、数据追溯与过程管控:
记录每块 PCB 的检测数据(缺陷类型、位置、参数偏差值),支持质量追溯(如追溯某批次 PCB 的印刷质量),同时为生产过程的 SPC(统计过程控制)提供数据支撑。
四、SPI 锡膏检测的流程
SPI 检测流程需与 SMT 生产线联动,嵌入印刷后、贴装前的工位,具体步骤如下:
1、PCB 定位与预处理
a. PCB 经传送带进入 SPI 检测工位,设备通过识别 PCB 上的 Mark 点(基准点)完成精准定位,确保检测位置与焊盘坐标匹配(定位精度需≤±0.01mm)。
b. 部分设备会先进行表面清洁(如吹尘),避免 PCB 表面杂质(如锡膏碎屑)干扰成像。
2、三维扫描与成像
a. 设备启动光学扫描:投影模块投射结构化光,相机同步采集锡膏表面的三维图像,生成每块焊盘的锡膏三维模型(包含 X/Y 轴位置、Z 轴高度数据)。
b. 扫描速度根据 PCB 尺寸调整,通常单块 PCB(如 300×200mm)检测时间≤2 秒,适配生产线节拍。
3、数据处理与缺陷判定
c. 算法对扫描数据进行分析:计算每个焊盘的锡膏体积(核心指标,通常要求在标准值的 ±15% 内)、高度(避免因高度不足导致虚焊)、面积(避免覆盖不足)、偏移量(X/Y 方向偏差≤0.1mm)等参数。
d. 预设的标准模板对比,超出公差的判定为缺陷,并按严重程度分类(如致命缺陷:桥连;次要缺陷:轻微偏移)。
4、结果反馈与处理
a. 若检测合格,PCB 通过传送带进入下工序(元器件贴装);若存在缺陷,设备通过声光报警提示操作员,同时在屏幕显示缺陷位置和参数偏差(如 “焊盘 R12 体积 - 20%”),并标记不良 PCB(如通过打标机打点)。
b. 操作员可通过设备界面查看缺陷图像(三维可视化),判定是否需要返工(如手工补锡、擦除多余锡膏)。
5、数据存储与统计分析
检测数据自动上传至 MES 系统,生成日报 / 周报(如缺陷率、TOP3 缺陷类型),支持管理人员监控印刷工序稳定性,为工艺优化提供依据。
五、SPI 锡膏检测是 SMT 生产中 “防患于未然” 的关键环节。
通过光学三维检测技术,实现了印刷缺陷的精准识别、及时拦截和工艺优化,是保障电子产品焊接质量、提升生产效率的核心技术手段。在高密度、高精度的 SMT 生产中(如手机、汽车电子),SPI 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质量控制设备。